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
國立歷史博物館建於1955年12月4日。民國44年當時擔任教育部長的張其昀先生,有感於社會歷史教育的重要,在其任內推動建設「南海學園」,並首先成立「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」,以發揮宏揚歷史文化教育的功能,於是,政府遷台後開辦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因而誕生,由包遵彭先生出任首任館長,部分文物來自原河南博物館。1957年10月10日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正式更名為「國立歷史博物館」。
建館館址選定於植物園內的一棟日式木造建築,這棟建築在日治時期是作為當時總督府殖產局的商品陳列館。本館建館之後,自1958年開始進行館舍改建,增建陳列室及畫廊,1961年興建「國家畫廊」用以展出書畫作品,1962年增建傳統建築式展覽大廳,1971年原有木樓奉准改建成傳統建築樣式的展覽大樓,成為目前紅牆綠瓦的建築體。
史博館建築於2007年受臺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,依《文化資產保存法》的相關規定辦理重新整修,在原有歷史風貌與架構下確保建築結構安全無虞,除附設現代材質外,仍將保留原有紅牆綠瓦外觀,為防護館內資產及人員的安全維護全館採用開放式細水霧系統,應用2段方式探測器24小時無時無刻偵測火災在第一時間通知管理人員,可緊急處理或由火警主機啟動該區進行滅火維護歷史建築安全。